咬人貓

我們總以為貓兒溫馴又可愛,在豐山、溪頭最有名的「植物貓」可一點而也不假喲!雖然是個頭小小的草本植物,全身卻佈滿透明刺針般的焮毛,千萬別去摸!否則它會狠狠咬你一口,讓你又麻又痛,情況和台灣蠍子草是不相上下。它們兄弟倆長得很像,仔細觀察,還是有些不同的,你一定會發現咬人貓的葉子不深裂,而焮毛也短些;當您愉快地在林間漫步時,小心別被咬了哦!

咬人貓
用途:1.葉可敷治蛇傷,歐洲人則用以治糖尿病。
   2.嫩枝葉可供食用。
   3.老莖皮可採取纖維,供紡織。

咬人貓分布在全省低至中、高海拔山區,常成群生於潮溼的森林下。

咬人貓
多年生草本,高約70-120公分;莖直立,疏分枝,與莖均散生焮毛。葉對生,有長柄,廣紙質,邊緣有雙重鋸齒。托葉4枚,廣卵形;夏秋季開花,雌雄同株,穗狀花序腋出或頂生。雄花位於花序下部,緣白色,花被4裂,雄蕊4枚;雌花位於花序上部,花被亦作4裂,裂片不等大;瘦果扁卵形。

咬人貓焮毛

有毒部位:全株各部位之焮毛。

中毒病狀:人的皮膚若觸及焮毛,有立即的刺痛或灼痛感,十分難受,大約要半日後才逐漸恢復。


咬人狗

         俗話說:「會咬人的狗不會叫」,這是比喻陰險的人從外表看不出來,但卻會在背地裡害人的意思。若把這句話應用在植物界也很適合,因為「咬人狗」在刺痛人之前也不會叫,只不過它從來不會主動咬人,絕大多數是粗心、不識相的人自己去觸碰它而被咬。 

    咬人狗和咬人貓都屬於蕁麻科的植物,雖然一種叫「狗」,一種叫「貓」,在外觀上亦頗不相同,但卻同樣愛刺痛人。咬人貓喜歡叢生在一起,植株呈灌木狀,高約一公尺;咬人狗則可長到三公尺,高植株呈樹木狀,大多單獨生長。咬人狗主要分布在本島、綠島、蘭嶼等的平地到海拔八百公尺以下的山區,尤其以中南部地區較為常見;喜歡生長在陽光照射得到、環境略為潮濕的平野、叢林邊緣、溪邊或海邊。 

    咬人狗的花朵雌雄異株,雄花花被四至五裂,雄蕊四至五枚;雌花生於花枝先端,具有肉質性花托,呈白色而近於透明,先端附有扁球形瘦果六顆。葉片長約二十到三十公分,寬寬大大的,兩面都密布刺狀的短毛,稱為「焮毛」。這些焮毛是由表皮細胞凸起而成,如果皮膚不小心碰觸到,就會被分泌出的蟻酸灼傷,產生刺痛感,數小時或更久後才會漸漸消退。雖然無毒,但因會令人有「受傷」的感覺,所以有些書本將它列為「有毒」或「危險」植物。

       由於咬人狗會用「正當防衛」的方法來保護自己,所以並不受歡迎。不過,其對人類而言卻有二項正面的貢獻:

一是果實上的白色透明部份味道稍甜,肚子餓時可以放心採食;

二是它的木材質地鬆軟,密度小,可浮在水面上,故有人把它削成漁網上或釣桿上的浮標,十分有用。

 

咬人狗小檔案

植物分類:蕁麻科,咬人狗屬,常綠喬木。

花期:春季,果實夏季成熟。

花色:雌花生於花枝先端,半透明,帶紫色或白色。